曾有这样一首诗描述早期学地质、搞勘探的人:“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印两行。思乡痛苦心里藏,四海漂泊习为常……”。就是在这样一个即使男性也有些吃不消的行当里,却有这样一群巾帼“闯将”,她们闯得了荒野戈壁踏勘地貌,上得了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坐得了“冷板凳”潜心科研攻关,进得了油田一线投身会战。
68年来,伴随地学院从创建、发展到蓝图的辉煌进程,三代女教工薪火相传,她们劈山开路、滚石上山、勇立潮头,在祖国石油工业建设中英勇奋战、从未缺席,在油气勘探事业需要时挺身而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闯将”精神已成为她们最为耀眼的精神标识和气质特征。
劈山开路的“拓荒人”
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首任副主任杨乂先生是我国首位女石油地质勘探队员,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任大学系主任的女性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工作条件艰苦且尚未建立成熟的石油地质学科,她担此职务实可谓开天辟地。
成长在环境优渥富商家的她,十几岁便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闯劲。1940年她独自一人坐轮船到越南海防港,再由海防到河内,由河内经河口,几经辗转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岂料叛逆的性格使她对在野外工作的地质学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欲,一年后又转入地质系,从此开始了她的勘探人生。
1953年后国家建设急需石油,她便奔波于地质系初创的建设,忙碌于教书育人,浸心于科学研究,每天像机器一样运转,不知疲倦。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从无到有,杨乂先生是我国石油地质高等教育最早一批拓荒者。
在莺歌燕舞的花样年华,一头扎进极度艰苦的地质行业的还有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岩矿教研室主任吴崇筠教授,她是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是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
2年,5篇,21章,38万字…我国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就这样在吴崇筠教授的带头编写下诞生了。
“从此,我校以及其他石油高校,也包括一些非石油系统的高校,就有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文的、公开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了。”地质学家、当年吴崇筠教授的助教冯增昭在回忆教材编写过程时,依旧充满敬意。如今95岁高龄的冯增昭教授至今仍尊称她为“吴先生”。
1960年2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吴崇筠教授立即奔赴一线担任会战指挥部专门成立的岩心队队长,并带领北京石油学院55届、56届30余名学生实习实践。当年秋季大庆油田北部试采成功,她激动地大哭一场。此后连续三年时间,她坚守在条件极度艰苦的会战一线,准确绘制大量岩心图,对大庆油田后来实施分层注水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滚石上山的“急先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松辽油田大会战后,全国相继组织华北石油勘探等大会战,而石油会战中技术更加复杂、困难层出不穷。
“祖国石油工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要去攻克什么问题。”我国陆相油藏描述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熊琦华教授在讲述当年参加石油会战时眼神依旧果决坚毅。
在她接大港枣园油田科研项目时,美国公司的结论是“只有魔术师能对付”。“当时很多人都劝我,说 100 个专家都没干成功,你接这活儿干嘛?我说我不信邪。”凭借这股敢为人先、能挑大梁的闯劲,熊琦华教授先后完成了多个重大油气勘探攻关项目,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
面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冲破复杂技术难关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成为华东石油学院的关键任务,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女教授们毫不退却、主动揭榜,科研攻关与教书育人两条线战斗。
从事石油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和油藏描述研究的构造地质学科带头人刘泽容教授,破解了牛庄油田用常规技术难以动用的近亿吨储量的难题,在精细油藏描述方面的部分成果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编写出版了《石油地质力学》、《油藏描述与油藏模型》等六部专著。
担任物探教研室主任的李承楚教授,长期奋战在油气地震勘探领域,早在1972年参与编写的《地震勘探数字技术》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字处理的专著,对当时普及和推广地震勘探数字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历任岩矿教研室副主任、沉积学研究室主任的刘孟慧教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术水平双提高。其指导的青年教师成为当时学院的拔尖人才,主编的教材《造岩矿物学》在1989年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这也是我校首次把独立的分散的岩矿系列课改造为紧密联系的统一的岩矿课体系,被业内评价为“突破性”的改革。
先行者拓荒后,她们承前启后,不断探索、跋涉、推动,她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改天换地的“闯关”历程。
勇立潮头的“奋楫者”
在“两个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巾帼闯将们接续擎起“敢为人先、能挑大梁”的精神火炬,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有力地助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我国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奋楫搏击。
培养崇尚脚踏实地、志在经天纬地的地学尖兵是董春梅教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要求,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是对自己做学问的标尺。在岩矿专家赵澄林、刘孟慧教授和恩师信荃麟、刘泽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很早便成长为“矿物岩石学”课程负责人。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她负责的《矿物岩石学》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的《矿物岩石世界之窗》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式冠名。参与建设的优质教学平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钢花教授,名如其人,教书育人有花儿般温暖,在勘探攻坚中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几分侠气。敢于肯硬骨头的她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课题等科研项目共60余项,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在非常规储层测井评价技术、测井资料地质应用、井壁稳定性测井评价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主开发了测井沉积微相识别解释、测井岩相分析、复杂油气藏储层测井评价等软件,有力支撑了学科发展和油田实践。
“杨老师的沉积学课程和指导至今仍有许多点让我深受启发。”一位已参加油田工作实践的研究生仍觉杨剑萍教授的“传道授业”回味无穷。全程指导40
研究生,学生分布在中海油研究总院、塔里木油田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她已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在沉积微相研究、非常规储层研究、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
阔视野胸襟于天地间,五上岱崮,李理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的《岱崮地貌的前世今生——基于对临沂市12座崮的实地调查研究》项目捧得“挑战杯”国家级奖励。在她的先锋引领下,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大赛中趟出路子、闯出经验,2020年学院一项目勇夺“挑战杯”最高荣誉,实现了我校历史上“挑战杯”金奖零的突破。
“只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喜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挖掘的优点和潜力。”获授2013年山东省教育工会直属高校三八红旗手的袁静教授,是《沉积岩与沉积相》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提出“四位一体”构建《沉积学原理》系列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地质资源勘探事业发展需要,为新时代我校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正围绕深层油气地学理论创新和探测重大技术阔步进军,学院党委书记刘华教授即担任实验室副主任,是主要创建者和推动者。作为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主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参与建设的《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9年被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誉称号,2020年摘得地质界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黄汲清青年科技奖”。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时代巾帼“闯将”传承发扬勘探精神,跑出了属于她们这一代的精气神、好成绩。
三代巾帼“闯将”的精神芳华早已浸润在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中,以她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地学院女教工传承着敢为人先的价值基因,闪烁着德高范远的师者光辉,成为祖国石油工业建设和油气勘探事业中的一支精兵劲旅。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谨以此文向历史上及今天在地学院心怀家国、潜心问道、铸魂育人的全体女教工致敬。
68载芳华岁月,她们不仅在见证历史,更在创造历史……
【作者:徐明权 张蕾 徐永涛】